希望孩子不再只想着对妈妈开启“屏蔽”功能,而是把心打开,把自己的困惑、迷茫说给你听,因为你懂得,你愿意和他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,和他并肩成长。 1 百年不变的唠叨? 在一次手工课堂间隙,一位13岁的小美眉和我相谈甚欢。 她刚升初中,言语中果断和小学生们以及小学生活划清界限,一副要在青春道路上大步向前的神采。 她扬扬眉毛,小得意地对我说:“阿姨,我已对我妈百年不变的唠叨,开启了自动屏蔽。 “嗯?”“她叨叨的那些,我选择性收听。点点头,她shutup(闭嘴)了,我该干嘛干嘛。” “她都说你什么呀?” “懒,慢,不认真。努力一点,快一点,仔细一点。根本没用,能改早就改啦。现在我选择听不见。哈哈。” 2 选择性耳聋 如果一位病人说“好痛苦,医生,我学习怎么进步?” 医生答“你懒惰。药方就是努力。”你觉得这方法如何? 看到孩子做事情磨蹭了,贴一标签“慢”,开一简单处方“快一点啊!” 看到孩子做作业不认真了,贴一标签“马虎”,开一简单处方“仔细点啊!” 却不知,唠叨和蔬菜一样,是有保鲜期的。 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认为,孩子对大人的唠叨,会选择性耳聋。 长大了的孩子发现,可以对“噪音”真的可以选择“自动屏蔽”。 任她叨叨千遍,我自岿然不动。 3 长期效果你看到了吗? 小美眉举了个例子:妈妈从她小学五年级开始,经常批评她英语单词拼写错的多,因为她懒,不好好背诵。 她有点委屈,因为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,按照老师要求写的英语作业。几次循环以后,她索性写单词也不用心了,反正妈妈认定她“懒”造成的。 我和她简单聊了下记单词方法,比如按音节拼读、思维导图合并相似词根,她还是挺感兴趣的,说“好玩,好玩,这些方法可以试试呀。” 我又问她一句“如果每次比上次拼写单词少一个错误,是不是很开心?” “不用被扣懒帽,还能看到进步,肯定很爽啊。” 当我们给孩子不良行为,简单粗暴贴上了人格的负面标签,短时间内,孩子可能会按照家长的指令,表面上按照期望看似快了一点、仔细了一点。 但内心深层次,他有可能抗拒你对他的控制和干涉行为的。 就长期效果而言,容易加深孩子的愧疚、无力感或者直接放弃某方面的努力。 4 非黑即白的误区? 在孩子步入学校生活后,温柔妈妈的配置好像自动重装了:正义凛然、目光犀利、随时监督。 有些妈妈们潜意识里认为,如果不指出孩子的错误,就是“不负责任”的妈妈。 传统思维里,我们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误区,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,并没有太多机会接受过相关的指导和训练。 如果自己不觉察,很容易复制老路用到孩子身上而不自知。 直到很多妈妈在孩子青春期时,开始痛苦地发现,孩子的心门怎么对自己关闭了?才猛然觉醒或照样指责的道路上一路高歌。 且慢,让我们也记得,多问几个为什么吧。 5 到底是为什么呢? 学习懒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觉得课程难?还是太简单?不感兴趣? 做事磨蹭呢? 是彼此对时间的理解不同,孩子的“心理时间”和自己当下专注做的事情相关,而妈妈是否只看到成人理解的“客观时间”? 还是因为精细动作不够协调,而妈妈等不及了着急催促? 写作业不认真?是专注力不够?容易分神? 外部环境是否安静,有无干扰? 问到这里,妈妈的心没那么焦虑了,开始把问题的焦点具化,开始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改进的具体方案。 当我们不再只心急火燎而空洞地说“快一点、仔细点啊”,自己先静下心,帮助孩子分析真正的原因,再把目标具化,坚信每天进步一点点。 希望孩子不再只想着对妈妈开启“屏蔽”功能,而是把心打开,把自己的困惑、迷茫说给你听,因为你懂得,你愿意和他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,和他并肩成长。 曾婷: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硕士,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教育心理学在职研究生; 原创文章,转载请联系授权。 教育无痕 生命无限 ▼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▼ 转载请注明出自中国教育研究(北京白癜风医院最好的是哪家上海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