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 大 自 然 中 汲 取 精 华 -------董寿平张大千再传弟子马巨良 乙未年冬月于自在堂 梅花以其独特的性格和坚强的精神而备受人们喜爱。从古至今,多少诗家文豪、画坛名师的创作,都以梅花为题材。他们的作品,不管是风格上的不同,还是技法上的差异,都能使我们受益匪浅。如何才能将梅花的形态和精神精准面传神地表现出来?本文就此,粗浅地谈几点我的体会。 一、师法古人——临摹 学习中国画,首先得从临摹起步。临摹,即六朝期初谢赫列为“六法”之一的“转移模写”,是锻炼基本功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。在临摹时,要尽可能忠实于原作,也可改动它的缺点。我们临摹不单是要学习画法,而且还要认真研究作品的精神气质,理解画理。我临摹过王冕、金农、吴昌硕、董寿平、关山月等多位国画大师的梅花作品,从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。如何把梅花表现出来,用什么技法表现,这些都要在临摹中仔细体会并加以学习。但是,我们要学习前人的绘画技能,也要跳出他们的框架。我们临摹的目的是把前人的绘画艺术变为已用,那就要在“变”上发挥自己所能,加以新的探索,使笔下的梅花有自己的独特性。 二、师法自然——观察 梅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之处,在于它能在冰天雪地的寒冬时节怒放,是二十四香花信中,开放最早的。有“万花敢向雪中出,一树独先天下春”之美誉。不到生活中去,只在家里看书本,是画不好梅花的。历代很多名家都用梅花来表露自己,不愿与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感情。而现在的我们,则要借梅花来表现我们民族的富强,表现欣欣向荣的生气,使作品给人以健康的艺术感染。只有细心观察、写生,才能发现前人没有画出的东西,寄情于梅,用梅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。 有一次,我的学生带上他的一幅梅花作品给物看,针对他的作品,告诉他画得不对,不符合梅花的生长规律,叫他去看看青城山“张大千梅林”里正开的梅花。此时,正值隆冬季节,梅花开得正盛。看到“张大千梅林”里的梅花,学生才意识到老师所说之意——梅花大都是向下俯视着地上的冰雪而绽放,而侧面的,向上的花朵屈指可数,不是学生画的朵朵向上开放的样子。正如一副对联所写:“虚心竹有低头叶,傲骨梅无仰面花。” 概括与提炼都要源于对自然的观察,这是训练心、眼的基本功。从古自今,画梅名家们的出色作品都离不开生活,如王冕、金农、吴昌硕等都是亲身处于梅花丛中,与梅结下不解之缘。吴昌硕在安吉的寓所,亲手种了许多梅花。初春时节,寒梅著花,昊昌硕每天徘徊于园中反复观赏。他曾自喻说“苦铁道人梅知已,”可见其对梅花的感情非常真挚。其实,早在北宋时期就有华光和尚杨补之,每天身处实地,捕捉大自然中物象瞬间的故事。据说,华光和尚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,从中得到启发,便创作出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的墨梅。因此,画梅要想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到大自然中去发现、捕捉、体会我们所需要的一切。 三、厚积薄发——创作 一幅好的梅花图,能给人一种高雅、坚贞、崇高、勇敢、百折不挠的精神气概。要达到这一点,首先要对梅花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情,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技巧与功力。 对于现在很多画家所标榜的“夸张”和“创新”,我的观点是,创新是离不开传统的,不管如何“现代派”,都要首先符合常理,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,这样才能在夸张、创新中不失法度。现代画家王雪涛先生说:“过分的夸张,看上去不舒服,要了解夸张,是根据意境创作出发,仍是借助于形态而传神的。”,但若画得和真正的梅花一模一样,就缺少了艺术美。那么,怎样画好呢?我个人的观点是,像郑板桥画竹一样——满园萧萧竹,可取公几枝。把梅花观察透,记于心,着重把它的特点和性格挥洒出来,要体现出“横眉敢与风霜斗,挺身不畏冰雪压”的气势。 后记 我写此文,是希望和我一样爱画梅的同好、友人多到梅林走走、看看,加深对梅花的了解,从而,把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梅花,用富于时代感的手法表现出来。 霜雪无情伴寒宵, 一身傲骨任逍遥。 等到春来发几枝, 我自开口向开笑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xxryp.com/elyf/14532.html |